前言:手捧尚有余香的書籍,感慨良多。曾幾何時,我們處于一書難求的時代。那個時候,為了一本好書,可以不惜步行數公里去到書店如林海音一般“竊讀”。為求心安,每次都要用攢了很久的零花錢買一本最愛的書,以示沒白蹭讀。如今,處在遍地皆書的時代,靜下心來讀書的時候反而少了……
世界讀書日,我們一起讀書吧!
今天,是第27個世界讀書日。也是北京東方縱橫認證中心有限公司黨支部籌備已久的讀書角啟用的日子。在這個電子信息充斥的年代,紙質書籍離我們越來越遠。當我們被生活一路裹挾著前行時,我們眼里的光亮逐步黯淡,忘卻了還有仰望星空的快樂。我們是有多久沒讀書了哦!讓紙質書回歸我們的生活,讓兒時的記憶充盈我們的精神家園,共建讀書角,成為東方縱橫人一致的心愿。書架上的每一本書,都是我們的員工精挑細選、整理上架,并將持續自主管理。這里面,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有探究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中國文化的精神》,有世界名著如《百年孤獨》、《傲慢與偏見》,有探索人生宇宙的《易經的奧秘》,有取名于“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的詩詞精典書目《枕上詩書》,亦有走遍中國、世界之圖志,更有我們銘記歷史的《長征》、《抗日戰爭》……這是我們新開辟的精神領地,在這里,我們將與古人對話,與智者交流,開闊視野,豐盈靈魂,遇見更美好的自己。
人生智慧,盡在好書中。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列夫·托爾斯泰講:“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而荀子告訴我們,“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辛棄疾則講:“事未至而預圖,則處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計,早應之常不足”。《幼學瓊林》寫:“世路之蓁蕪當易,人心之茅塞須開”。讀好書,可以讓我們虛懷若谷,未雨綢繆,“明辨是非,知所適從”。
讀書的厚度,決定了我們人生的高度與寬度。
莊子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黃山谷說:“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上,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而目可憎”。毛主席講:“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同一本書,少年時讀,看的是滿目繁華,中年再讀,讀的是生活百味,老年再讀,已是人生智慧。故曰:“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見已讀書如逢故人”。而諸多情緒之下,讀書的感覺也不一樣。“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憤而讀之以當金石、琵琶也。”無論何時讀書,都會讓我們的生命更為寬廣,“通古今,若親目”,不再囿于困境,止步于當前,不孤陋,不偏執,拓寬格局,以開放包容,虛心通達的心態,直面生活。
讀書,讓我們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東坡先生寫:“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三毛講“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間,自己可能以為看過的書籍都成為過眼煙云,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潛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人世間》里最喜歡的一句話是:“身體可以疲憊、生病甚至受傷,但精神絕不可以頹唐。”讀書,讓我們精神豐盈,氣質升華,從而無懼歲月,堅定、自信、溫暖的立于世間,成為最美好的自己。
不負韶華夢,讀書正當時。
世界讀書日,我們一起讀書吧!
(供稿:鄭曉霞,攝影:姜舒婷2022.4.23)